人生的三把钥匙:自知、自省、自律

人生的三把钥匙:自知、自省、自律

发布日期:2021-08-19 浏览次数:2376

俗话说: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

人虽笨愚,但是人能学,人能修身,人能自我完善,人的可贵在人自身。

倘若一个人能够持有这三把戒尺:自知,自省,自律。

即便不能前途无量,也能将人生不如之事降至一二。



自知者明

王阳明说,“人生大病,只是一傲字。”

人若一味的傲慢,不自知,人们就会避而远之,甚至连好运也会绕道而行。

徐达与朱元璋曾是儿时交好的玩伴。朱元璋在创建明朝时,徐达有勇有谋,立下赫赫战功,深得朱元璋宠信。

徐达虽战功累累,却从不居功自傲。他每年春天挂帅出征,暮冬之际还朝。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,回到家仍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。

朱元璋曾对他说:“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,从未好好休息过,我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,让你好好享享几年清福吧。”

朱元璋口中的这些旧府邸,其实是登基前吴王时居住的府邸。

有一日,朱元璋请徐达到旧府邸饮酒,将其灌醉。徐达半夜酒醒问侍卫这是什么地方,内侍说:“这是旧邸。”

徐达大吃一惊,连忙跳下床,伏在地上自呼死罪。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,心里十分高兴,即命人在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,门前立了一牌坊,并亲书“大功”二字。

后来,朱元璋为了巩固皇位,大肆诛杀“居功自傲”的功臣,唯有“恭敬谦和”的徐达幸免于难。

人,贵有自知之明。不因自身战功显赫,便可目中无人。

杨绛先生曾说:“无论人生上哪一层台阶,阶下又人仰望你,阶下亦有有人俯视你,你抬头自卑,低头自得,唯有平视,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。”

自知,不自傲,保持谦卑,平视他人,不仅是体现了一个的涵养,更是大格局的体现。

一个懂得自知,心怀天下,敬畏自然的人,才能活得更舒适、更通透。


自省者进

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弟弟们:“牢骚太甚者,其后必多抑塞。盖无故而怨天,则天必不许,无故而尤人,则人必不服,感应之理然也。”

爱抱怨的人,眼里看到的全部是别人的问题,从不会在自身找原因,也就缺乏自省能力和进步的机会。

学会自省的人,才会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他人。

如此方能更好地认清自己,驾驭自己的人生轨迹,才会越来越接近成功。

曾国藩在每天的日记中,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的反思、清扫。

有一次,曾国藩的朋友窦兰泉来切磋,曾国藩并末理解好友的意思,便“词气虚吐,与人谈理”。

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,结果却适得其反,二人不欢而散。

曾国藩后来反省说:“彼此持论不合,反复辩诘,余内有矜气,自是特甚,反疑别人不虚心。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?”

道光二十二年(1842)十一月初九,曾国藩去岱云家为其母拜寿。

本是喜庆之事,结果曾国藩出言不慎,弄得大家十分尴尬,宴席一散便匆忙回家。

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反省道:“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。如再妄语,明神殛之!并求不弃我者,时时以此相责。”

曾国藩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绝顶的高度,跟他一生的不断自省改过是分不开的。

事实上,每个成功的人,在其背后定是付出了常人看不到的艰辛与血汗,以及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自省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说:“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

世上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,只有不断洞见自己,不断前进,才会得到命运的垂青。

自省,改过,才是人生最亮的底色。


自律者强

有这样一个实验:

把一只猴子关在塔里,刚关进去时,它十分歇斯底里。它从这面墙跑到那面墙,还不断挠门,尖叫着呼喊,绝望地撕扯自己的头发。

一会儿,当它筋疲力尽冷静下来后,它开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座塔。它意识到这里很安全平静,它可以通过窗户欣赏到外面美丽的蓝天和森林。

又一会儿,厌倦感向它袭来,四周的墙壁似乎又像它靠近,于是它又重新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中。

人生实难,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只猴子困在“社会”的高塔中,焦虑不安,却束手无策。

但看过这样一句:一个人有多自律,就有多强大,人往往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

作家村上春树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。他爱好跑步,每天早晨6点40准时起床,从1982起,每天跑10公里,坚持至今。

有人问,自律痛苦吗?

答案是肯定的。自律一定会带来痛苦的,这是不可避免,但比起碌碌无为带来的痛苦,这个更好受些。

松下幸之助曾说: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。

任何的丰功伟业,都有自律加持,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长期主义的自律者。

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,磨炼心智,厚积薄发,方能寻得一隅寂静之地,拥有欢颜和甘甜。

很认同一句话:人贵自知,而后自省,终而自律。

愿你我不断改善自己,每天都有进一步的欢喜,过热气腾腾的人生。


点击关闭

在线客服

手机站二维码

公众号二维码

返回顶部

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406号